显示锁ReentrantLock的内部同步依赖于AQS(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),因此,分析ReentrantLock必然涉及AQS。
本文假设读者已熟练掌握AQS的基本原理(参考AQS的基本原理),通过分析ReentrantLock#lock()与ReentrantLock#unlock()的实现原理,用实例帮助读者理解AQS的等待队列模型。
JDK版本:oracle java 1.8.0_102
接口声明
|
|
ReentrantLock对标内置锁,实现了Lock接口。忽略Condition相关,主要提供lock、unlock两种语义,和两种语义的衍生品。
实现原理
继承AQS
本文中的“继承”指“扩展extend”。
AQS复习
AQS并提供了多个未实现的protected方法,留给作者覆写以开发不同的同步器:
|
|
而其他非私有方法则使用final修饰,禁止子类覆写。
继承
ReentrantLock支持公平、非公平两种策略,并通过继承AQS实现了对应两种策略的同步器NonfairSync与FairSync。ReentrantLock默认使用非公平策略,即NonfairSync:
|
|
先不追究细节。下面以默认的非公平策略为例,讲解lock和unlock的实现。
lock
|
|
非公平策略下,sync指向一个NonfairSync实例。
|
|
ReentrantLock用state表示“所有者线程已经重复获取该锁的次数”。当state等于0时,表示当前没有线程持有该锁,因此,将state CAS设置为1,并记录排他的所有者线程ownerThread(ownerThread只会在0->1及1->0两次状态转换中修改);否则,state必然大于0,则尝试再获取一次锁。ownerThread将在state大于0时,用于判断重入性。
- 排他性:如果线程T1已经持有锁L,则不允许除T1外的任何线程T持有该锁L
- 重入性:如果线程T1已经持有锁L,则允许线程T1多次获取锁L,更确切的说,获取一次后,可多次进入锁。
二者结合,描述了ReentrantLock的一个性质:允许ownerThread重入,不允许其他线程进入或重入。
acquire
|
|
改写:
|
|
首先,通过tryAcquire()尝试获取锁。按照AQS的约定,tryAcquire()返回true表示获取成功,可直接返回;否则获取失败
。如果获取失败,则向等待队列中添加一个独占模式的节点,并通过acquireQueued()阻塞的等待该节点被调用(即当前线程被唤醒)。如果是因为被中断而唤醒的,则复现中断信号。
tryAcquire
NonfairSync覆写了AQS#tryAcquire():
|
|
12-17行重复了NonfairSync#lock()中state=0时的状态转换。18行进行排他性判断,如果当前线程等于ownerThread,则直接返回false。否则,19-22行进行重入,state加1(acquires=1),表示所有者线程重复获取该锁的次数增加1。
实际上,NonfairSync#lock()不需要特殊处理state=0时的状态转换。可通过NonfairSync#tryAcquire()、Sync#nonfairTryAcquire()完成。
为什么19-22行不需要同步
注意,如果18行判断当前线程等于ownerThread,则根据程序顺序规则,19-22行不需要同步。因为同一线程中,第二次调用NonfairSync#tryAcquire()时(会进入19-22行),第一次调用锁写入的state、ownerThread一定是可见的。
为什么要用state表示重入次数
如果没有记录重入次数,则第一次释放锁时,会一次性把ownerThread多次重入的锁都释放掉,而此时“锁中的代码”还没有执行完成,造成混乱。
addWaiter
如果tryAcquire()获取失败,则要通过AQS#addWaiter()向等待队列中添加一个独占模式的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:
|
|
AQS#enq()中重复了9-15行的逻辑,直接看enq()。
如果尾指针为null,则头指针也一定为null,表示等待队列未初始化,就CAS初始化队列(常见于无阻塞队列的设计中,如源码|并发一枝花之BlockingQueue),然后继续循环。如果尾指针非null,则队列已初始化,就CAS尝试在尾节点后插入新的节点node。
在插入过程中,会出现“node.prev指向旧的尾节点,但旧的尾节点.next为null未指向node(尽管,尾指针指向node)”的状态,即“队列在prev方向一致,next方向不一致”。记住该状态,分析ReentrantLock#unlock()时会用到。
最后,enq()返回旧的尾节点。但外层的AQS#addWaiter()仍然返回新节点node。
队列刚完成初始化时,存在一个dummy node。插入节点时,tail后移指向新节点,head不变仍然指向dummy node。直到调用AQS#acquireQueued()时,head才会后移,消除了dummy node,后面分析。
acquireQueued
插入新节点node后,通过AQS#acquireQueued()阻塞的等待该节点被调用(即当前线程被唤醒):
|
|
该方法是lock过程的核心难点,需要结合AQS#addWaiter()理解AQS内部基于等待队列的同步模型。
AQS的核心是状态依赖,可概括为两条规则:
- 当状态还没有满足的时候,节点会进入等待队列。
- 特别的,获取成功的节点成为队列的头结点。
首先,AQS#addWaiter()会将新节点node加入队尾(维护规则“当状态还没有满足的时候,节点会进入等待队列”),然后,AQS#acquireQueued()检查node的前继节点是否是头节点。如果是,则尝试获取锁;如果不是,或获取所失败,都会尝试阻塞等待。
如果11行获取锁成功,则更新头节点(维护规则“获取成功的节点成为队列的头结点”),修改failed标志,并返回interrupted标志。interrupted初始化为false,可能在17-19行被修改。
初始化队列后的第一次更新头结点,直接setHead消除了dummy node。消除之后,实际节点代替了dummy node的作用,但与dummy node不同的是,该节点是持有锁的。
如果11行判断前继节点不是头节点或获取锁失败,则进入17-19行。AQS.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)判断是否需要阻塞等待,如果需要,则通过AQS#parkAndCheckInterrupt()阻塞等待,直到被唤醒或被中断。
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
AQS.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)根据pred.waitStatus判断新节点node是否应该被阻塞:
|
|
AQS#addWaiter()构造新节点时,pred.waitStatus使用了默认值0。此时,进入14-16行,CAS设置pred.waitStatus为SIGNAL==-1
。最后返回false。
回到AQS#acquireQueued()中后,由于AQS#parkAndCheckInterrupt()返回false,循环会继续进行。假设node的前继节点pred仍然不是头结点或锁获取失败,则会再次进入AQS#parkAndCheckInterrupt()。上一轮循环中,已经将pred.waitStatus设置为SIGNAL==-1
,则这次会进入7-8行,直接返回true,表示应该阻塞。
什么时候会遇到ws > 0
的case呢?当pred所维护的获取请求被取消时,pred.waitStatus会被设置为CANCELLED==1
,从而进入9-14行。改写:
|
|
逻辑很简单,循环移除所有被取消的前继节点pred,直到找到未被取消的pred。移除所有被取消的前继节点后,直接返回false。
注意,在执行6行之前,队列处于“node.prev指向最新的前继节点,但pred.next指向已经移除的后继节点”的状态,即“队列在prev方向一致,next方向不一致”。记住该状态,分析ReentrantLock#unlock()时会用到。
此处不需要检查前继节点是否为null。因为等待队列的头结点要么是dummy node,满足dummy.waitStatus==0
;要么是刚替换的real node,满足real.waitStatus==0
;要么是后继节点已经阻塞的节点,满足real.waitStatus==SIGNAL==-1
。则最晚遍历到头结点时,一定会退出循环,不会出现pred为null的情况。
回到AQS#acquireQueued()后,重新检查前继节点是否为头节点,并作出相应处理。
经过多次循环执行AQS.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)后,等待队列趋于稳定。最终的稳定状态为:
- 除了头节点,剩余节点都会返回true,表示需要阻塞等待。
- 除了尾节点,剩余节点都满足
waitStatus==SIGNAL
,表示释放后需要唤醒后继节点。
parkAndCheckInterrupt
|
|
AQS#parkAndCheckInterrupt()借助LockSupport.park()实现阻塞等待。最后调用Thread.interrupted()检查是否被中断,并清除中断状态,并返回中断标志。
如果是被中断的,则需要在外层AQS#acquireQueued()中重新设置中断标志interrupted,并在下一次循环中返回。然后在更外层的AQS#acquire()中调用AQS.selfInterrupt()重放中断。
为什么不能直接在AQS#parkAndCheckInterrupt()返回后中断?因为返回中转标志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,外界可以自行决定是即时重放、稍后重放还是压根不重放。Condition在得知AQS#acquireQueued()是被中断的之后,便没有直接复现中断,而是根据
REINTERRUPT
配置决定是否重放。
cancelAcquire
最后,如果在执行AQS#acquire()的过程中抛出任何异常,则取消任务:
|
|
因此,如果指考虑ReentrantLock#lock()方法的话,那么被标记为CACELLED状态的节点一定在获取锁时抛出了异常,AQS.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)中清理了这部分CACELLED节点。
超时版ReentrantLock#tryLock()中,还可以由于超时触发取消。
lock小结
ReentrantLock#lock()收敛后,AQS内部的等待队列如图:
- 除了头节点,剩余节点都被阻塞,线程处于
WAITING
状态。 - 除了尾节点,剩余节点都满足
waitStatus==SIGNAL
,表示释放后需要唤醒后继节点。
unlock
ReentrantLock#unlcok()与ReentrantLock#lcok()是对偶的。
|
|
获取锁以单位1进行,释放锁时也以单位1进行。
release
|
|
首先,通过tryRelease()尝试释放锁。按照AQS的约定,tryRelease()返回true表示已完全释放,可唤醒所有阻塞线程;否则没有完全释放,不需要唤醒。如果已完全释放,则只需要唤醒头结点的后继节点,该节点的ownerThread必然与头结点不同(如果相同,则之前lock时能够重入,不需要排队);否则没有完全释放,不需要唤醒任何节点。
对于独占锁,“完全释放”表示ownerThread的所有重入操作均已结束。
解释8行的判断
如果h == null
,则队列还未初始化(回忆AQS#enq())。如果h.waitStatus == 0
,则要么刚刚初始化队列,只有一个dummy node,没有后继节点(回忆AQS#enq());要么后继节点还没被阻塞,不需要唤醒(回忆等待队列的稳定状态)。
tryRelease
对照tryAcquire()分析tryRelease():
|
|
5-6行很重要。如果存在某线程持有锁,则可以检查unlock是否被ownerThread触发;如果不存在线程持有锁,则ownerThread==null
,可以检查是否在未lock的情况下进行unlock,或者重复执行了unlock。
因此,使用ReentrantLock时,try-finally要这么写:
12345678 >Lock lock = new ReentrantLock();>lock.lock();>try {> // do sth>} finally {> lock.unlcok();>}>
>
确保在调用lock()成功之后,才能调用unlock()。
接下来,8行判断是否将要进行1->0
的状态转换,如果是,则可以完全释放锁,将ownerThread置为null。然后设置state。
最后,返回是否可完全释放的标志free。
可见性问题
为了抓住核心功能,前面一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——可见性
。忽略可见性问题的话,阅读源码基本没有影响,但自己实现同步器时将带来噩梦。
以此处为例,是应该先执行8-11行,还是先执行12行呢?或者是无所谓呢?
为保障可见性,必须先执行8-11行,再执行12行。因为exclusiveOwnerThread的可见性要借助于(piggyback)于volatile变量state:
|
|
配套的,也必须先读state,再读exclusiveOwnerThread:
|
|
核心是三条Happens-Before规则:
程序顺序规则
:如果程序中操作A在操作B之前,那么在线程中操作A将在操作B之前执行。传递性
:如果操作A在操作B之前执行,并且操作B在操作C之前执行,那么操作A必须在操作C之前执行。volatile变量规则
:对volatile变量的写入操作必须在对该变量的读操作之前执行。
具体来说,“先写exclusiveOwnerThread再写state;先读state再读exclusiveOwnerThread”的方案,保证了“在读state之后,发生在写state之前的写exclusiveOwnerThread操作对发生在读state之后的读exclusiveOwnerThread操作一定是可见的”。
程序顺序规则、传递性两条基本规则,经常与监视器锁规则、volatile变量规则显示的搭配,一定要掌握。
相对的,线程启动规则、线程结束规则、中断规则、终结器规则则通常被隐式的使用。
unparkSuccessor
|
|
对lock过程的分析中,我们得知,队列中所有节点的waitStatus要么为0,要么为SIGNAL==-1
。当node.waitStatus==SIGNAL
时,表示node的后继节点s已被阻塞或正在被阻塞。现在需要唤醒s,则7-8行将node.waitStatus置0。
注意,node.waitStatus一定不为
CANCELLED==1
,因为如果lock()方法没有执行成功,就无法通过unlock()方法调用AQS#unparkSuccessor()。
接下来,10-18行从尾节点向前遍历,找到node后最靠近node的未取消的节点,如果存在该节点s(s!=null
),就唤醒s.thread以竞争锁。
一致性问题
为什么要从尾节点向前遍历,而不能从node向后遍历?这是因为,AQS中的等待队列基于一个弱一致性双向链表实现,允许某些时刻下,队列在prev方向一致,next方向不一致。
理想情况下,队列每时每刻都处于一致的状态(强一致性模型),从node向后遍历找第一个未取消节点是更高效的做法。然而,维护一致性通常需要牺牲部分性能,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性能,脑洞大开的神牛们想出了各种高性能的弱一致性模型。尽管模型允许了更多弱一致状态,但所有弱一致状态都在控制之下,不会出现一致性问题。
回忆lock过程的分析,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这个弱一致状态:
- AQS#enq()插入新节点(包括AQS#addWaiter())的过程中,旧的尾节点next为null未指向新节点。对应条件
s == null
。如图:
- AQS.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)移除CACELLED节点的过程中,中间节点指向已被移除的CACELLED节点。对应条件
s.waitStatus > 0
。如图:
因此,从node开始,沿着next方向向后遍历是行不通的。只能从tail开始,沿着prev方向向前遍历,直到找到未取消的节点(s != null
),或遍历完node的所有后继子孙(s == null
)。
当然,
s == null
也可能表示node恰好是尾节点,该状态是强一致的,但仍然可以复用该段代码。
unlock小结
ReentrantLock#unlock()收敛后,AQS内部的等待队列如图:
与lock收敛后的状态相同。
总结
本文的目标是借助对ReentrantLock#lock()与ReentrantLock#unlock()的分析,理解AQS的等待队列模型。
实际上,ReentrantLock还有一些重要的特性和API,如ReentrantLock#lockInterruptibly()、ReentrantLock#newCondition()。后面分先后分析这两个API,加深对AQS的理解。